2008年4月9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“千里姻缘”情感热线收到大墙内寄出的长信:
好想在解教后有个圆满的家
本报记者为特殊求助者弥合亲情牵线搭桥
本报记者 陈岚

  不久前,本报报道了嘉兴平湖的一对幸福夫妻——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龚黎明和他的妻子张仲琴,开办情感热线、携手播撒爱心的故事(详见本报3月19日第11版)。
  上周,龚黎明给记者打来电话,说报道刊登后,他接到了一个来自大墙内的“特殊求助”。他和妻子决定全力帮助,但却遇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坎——这个求助者到底身在何方?有没有办法和他直接沟通?于是,本报记者开始了一次特殊的搜寻。

  求助:“正在接受改造的人”寄来长信

  本报报道刊登后不久,龚黎明夫妻收到了一封信。信是从绍兴寄来的,寄信人的地址写着“绍兴×××信箱2分信箱”。信很厚,整整5页纸。
  写信人叫张博伟(化名),自称是一个“犯了错误正在接受改造的人”。他在信里说,看了《浙江法制报》的报道,心里对龚黎明夫妻充满了崇敬,同时也对自己的家人充满了愧疚。
  他曾经有过一个圆满的家,现在却因为他的“一时糊涂”,已经家不成家了——妻子虽然还和他保持着婚姻关系,但常年外出打工,已经很久没和他联络;正在读初三的女儿因为缺少父母的关心,成绩一塌糊涂,经常夜不归宿……他希望龚黎明能帮帮他,让他在今年5月15日解教后,能有一个相对圆满的家。
  “信写得很认真,看得出来是满怀真诚的。尤其是他对女儿的担忧,同样作为父亲的我,感同身受。”于是,龚黎明决定要尽力帮助他。
  然而,“帮助行动”的第一步开展得并不顺利。
  按照张博伟在信里留下的他妻子宋雪娥(化名)的联系电话,龚黎明联络上了正在上海某宾馆打工的她。接到电话的宋雪娥先是一阵意外,在听了龚黎明的解释后,她只淡淡地表示,“对这个男人已经失去信心”,没说几句便挂断了电话。
  此时,龚黎明意识到,这对夫妻之间存在的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解决的。他觉得自己必须跟双方当事人都有更直接的沟通,才可能找到突破口。于是,他给记者打来了电话。

  寻找:求助主人公尚在劳教

  “我和妻子都觉得要尽力而为。”龚黎明在电话里对记者说,“我很希望能和张博伟面对面地交流。但是因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,我没有办法直接联系到本人,你能不能帮忙查查?”
  接到电话后,记者立即开始了找寻。
  与此同时,龚黎明再次联系上了宋雪娥。在一番真诚地劝说之后,宋雪娥吐露了自己和张博伟之间的感情纠葛。尽管宋雪娥反复说着“我真的对他没有信心了”,但口气已经比前一次软了很多。凭着“高级家庭婚姻指导师”的职业敏感,龚黎明相信,这对夫妻的感情裂痕,还是有弥合余地的。
  通过多方打听,记者确定了这封信来自绍兴市劳教所,随即与该劳教所取得了联系,得知张博伟确有其人。此人去年因偷窃被劳教一年六个月,由于表现较好,将在下个月提前解教。
  这个消息让龚黎明很是振奋。“如果能让我和他见一面,我愿意自己坐长途车去绍兴。”但是从龚黎明家到绍兴市劳教所,起码要经过6个小时的长途颠簸,这对龚黎明的身体状况来说,是个不小的难题。
  于是,记者建议让龚黎明和张博伟通一个电话。这个建议得到了绍兴市劳教所的大力配合。

  讲述:我们欠女儿太多太多

  4月7日,记者来到绍兴。在劳教所特意安排的一个安静的会议室,记者见到了张博伟。
  “真的没想到。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他们写的信。因为报道上没有写他们的具体地址,我把信寄到了龚黎明妻子的学校。”说着,他给记者看了自己那封信的草稿。这篇写在一本硬皮笔记本上的草稿有近十页。
  与记者对面而坐,张博伟开始讲述他和妻子之间的故事。
  张博伟和宋雪娥都是贵州人,1992年在朋友的介绍下走到了一起(当时并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)。不久他们的女儿降生了,日子虽然艰苦却也温馨。
  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,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让宋雪娥开始不满。1998年的一天,宋雪娥提出“要分开几年,各自出去闯一闯”。最终,他们去法院办理了“解除同居关系”的手续,并各自外出打工,女儿留在老家由奶奶照看。
  几年后,由于各自的生活都没有太大起色,两人又走到了一起。这次他们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,但没过多久,因为不堪忍受张博伟的言行,宋雪娥不告而别。张博伟开始借酒消愁,并“一时糊涂”去偷窃,被劳教一年。
  转眼到了2004年,张博伟来到绍兴,和姐姐一起开了一家小店,宋雪娥则在海宁打工。生活稍有起色之后,张博伟几次联系妻子,希望能回到从前。但心凉了大半截的宋雪娥态度很坚决,不想再跟他过下去。郁闷之中,张博伟又开始喝酒、赌博,也再次因为偷窃被劳教。
  在最近的一次亲友会见时,张博伟从姐姐口中得知,女儿的学习成绩很糟糕,还经常找各种理由问奶奶要钱,甚至常常夜不归宿……
  “听了这些,我的心里难受啊!原本想,成绩不好没关系,关键要好好做人,可是现在……”张博伟说,“这么多年,我们都顾不上她。我们欠她太多了。”

  沟通:给一个机会尽一份责任

  记者帮张博伟拨通了龚黎明的情感热线。这个平时只在晚上8点到9点开通的热线,今天特地全天候开通。
  电话里,龚黎明告诉张博伟:“我会尽可能再多做做你妻子的工作,让她能在5月15号前来看看你,两人心平气和地沟通一下……”
  “她如果真的不愿意回到我的身边,我可以理解,现在最担心的是就要中考的女儿。”有些出乎龚黎明的意料,张博伟表示,只要妻子能赶紧回去看看女儿,在这个关键时刻给孩子关心和鼓励,他就没有什么遗憾了。
  应下了张博伟的请求之后,龚黎明不忘叮嘱:“男人一定要学会宽容,学会换位思考。无论妻子的态度如何,你作为一个父亲,一定要尽心照顾好女儿。剩下的一个多月,要安心改造,要对今后的生活有信心……”电话的这一头,张博伟不住地点头。
  就在发稿前,记者又接到龚黎明的电话,他的语气中透着兴奋:“我又和宋雪娥聊了很久,她终于表示会看张博伟的表现,再给他一次机会。她还说,一定尽快抽时间回老家去看女儿。”
  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,我们共同期待圆满的结局。